讓市民百姓看到變化,得到實惠,文明創建就有了不斷延伸的動力和活力。
近日,市委文明辦與廈門日報社聯合組織開展窗口單位文明新風體驗活動,市民代表走進各個窗口單位,感受更加便捷的服務。從來回奔波到“最多跑一次”,從反復填寫同質化信息到“一機受理、一網通辦”,人們真切地感受到,事情好辦了,心情舒暢了。
正像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,這些看似細微的小改變,都在一筆一劃書寫著文明創建這篇大文章。從市民百姓的視角來看,廈門18年來的持續創建,城市顏值更加美麗動人,公共環境更加干凈整潔,社會秩序更加井然有序,各項服務更加完善便利。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,自廈門創建文明城市以來,一批批重量級企業和高素質人才紛紛來廈門投資興業、安家落戶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這座城市的“六連冠”“燙金名片”所吸引。文明“軟實力”和發展“硬實力”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、正向循環,最終惠及到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。
市民群眾感受到了文明創建“為民”“惠民”的滿滿誠意,也因此更加珍惜創建成果,積極參與進來,形成社會各界團結一心、共同發力的局面。
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,意味著更高的建設起點、更好的建設目標,意味著各項工作標準需要迭代升級,是為“求變”。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始終放在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上,始終落在為民辦實事上,是為“不變”。一句話,“變”與“不變”,都是為了把創建“為民”“惠民”的理念不斷延伸下去。
文明創建,如何才能讓百姓得到更多實惠,體現更實效果?這是一道必答題,也是一道“既要、又要”的辯證題。
“惠民”的前提,是“問民”“知民”。我市去年以來開展的五大專項整治行動,與市民群眾食、住、行、購、居、游等息息相關。在整治中,如何堵如何疏,哪些要堅決制止,哪些要加大供給,都要多聽聽大家的意見。同時,既要給市民“點菜權”,也要給“評菜權”,不斷為整治措施“打補丁”,把好事辦實,把實事辦好,才能收獲群眾發自內心的“贊”。
創建惠民,既要解決當下,更要著眼長遠、堅持常態長效。不久前,《人民日報》點贊廈門出臺沿街店面適當跨店經營管理實施規定,認為這一規定在便民惠民、保證道路暢通的同時,拓展了城市文明治理新思路。從中可以看出,把好的做法上升為制度,就不會成為只是“惠”一時“惠”一地的權宜之計,就能發揮更大作用。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惠民措施能夠以制度的形式積累下來,不斷豐富和完善標本兼治的機制體系,讓大家長久享受到文明進步的各種實惠。
責任編輯: 李奕佳,賴旭華